酸蝕症是指非細菌產生的機體內源性或(和)外源性化學酸性物質引起的牙體硬組織淺層慢性病理性喪失。
病因:
1. 食物因素:近幾十年來,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的牙酸蝕症患病率上升,尤其是青少年牙酸蝕症患病率升高已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酸性飲料如碳酸飲料、水果汁、酸水果、葡萄酒以及其他酸性食品的大量攝入,都可能引起牙脫礦。酸性飲料的pH值常低於5.5,由於飲用頻繁,牙面與酸性物質直接接觸時間增加可導致酸蝕症的發生。
2. 藥物因素:口服藥物補鐵藥、口嚼維生素C、口嚼型阿司匹林及患胃酸缺乏症患者長期使用替代性鹽酸等均可造成酸蝕症。
3. 胃酸過多或胃酸反流:胃液含0.4%的鹽酸,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神經性厭食以及酒精慢性中毒者可形成後牙舌面和齶面的酸蝕症。
4. 職業因素:制酸工人和常接觸酸的人員,酸揮發進入空氣形成酸霧或酸酐常常引起牙體硬組織脫礦。隨著社會進步和勞動條件的改善,這種職業病明顯減少。與職業相關的酸蝕症還有競技性游泳運動員,長期接觸葡萄酒的職業品酒員等。
臨床特點:
最初往往僅有感覺過敏,以後逐漸產生實質性缺損,不同原因引起的酸蝕部位不同。食物中的酸引起上前牙唇面表面光滑的大而淺的凹陷,由胃酸上逆引起者常導致前牙舌齶面及後牙的牙合面和舌齶面酸蝕。同時,侵蝕的形式因酸而異:由鹽酸所致者常表現為自切緣向唇面形成刀削狀的光滑面,硬而無變色,因切端變薄而易折斷。由硝酸所致者,主要發生在牙頸部或口唇與牙面接觸易於形成滯留的地方,表現為白堊狀,或染成黃褐色或灰色的脫礦斑塊。質地鬆軟,易崩碎而逐漸形成實質缺損。由硫酸所致者,由於酸霧中系二氧化硫,在水中溶解形成亞硫酸,它是弱酸,不易引起牙體酸蝕,通常只使口腔有酸澀感。
治療與預防:
1. 糾正不良習慣:調整喜酸性食物和飲料的習慣;食用酸性食物和飲料後及時漱口,避免立即刷牙,使用有再礦化效果的牙膏;注意酸性藥物的使用注意事項。
2. 治療全身疾病:治療與反酸有關的胃食管反流病,神經性厭食等疾病。
3. 改善勞動條件:消除和減少空氣中的酸霧,是預防酸蝕症的根本方法。戴防酸口罩和定時用弱鹼性液如2%蘇打水漱口,對預防酸蝕症有一定作用,使用有再礦化作用的牙膏。
4.對症治療:發生敏感的牙可進行脫敏治療。發生牙髓炎和根尖周病者應進行牙髓治療。牙體缺損嚴重可行充填或修復治療。
更多牙齒問題歡迎諮詢我們,提前預約免掛號費,免排隊,睇牙有優惠。
推薦閱讀: